大興國際機場“鳳凰展翅”、港珠澳大橋飛架三地、復興號高鐵駛上世界屋脊、特高壓輸電工程跨越千山萬水……一座座地標建筑拔地而起,一項項“高大難新”工程接踵落地,一個個工程建設奇跡驚艷世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建筑業發展,5000余萬建設者深入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推動建筑業轉型升級,“中國建造”品牌在創新發展中迎來騰飛蝶變。
在2019年新年賀詞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這一年,中國制造、中國創造、中國建造共同發力,繼續改變著中國的面貌。這是對我國城鄉建設日新月異的自豪,也是對建筑業持續發揮支柱產業作用,在新征程上繼續擔當新使命,打造“中國建造”品牌,加快邁向“建造強國”的期待和鼓勵。
使命擔當 大型工程建設彰顯“中國力量”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正式投運!”2019年9月25日,“共和國超級工程”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如期通航。在投運儀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大興國際機場能夠在不到5年的時間里就完成預定的建設任務,順利投入運營,充分展現了中國工程建筑的雄厚實力,充分體現了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
機場的建設,創造了多項世界之最,展現了工程建造雄厚實力,是對建筑業創新發展成就的一次全面檢驗。建筑業“鐵軍”硬核擔當、使命必達的奮斗精神、工匠精神不斷發揚光大,建筑業能夠“辦大事”的形象進一步凸顯。
黨的十八大以來,建筑業的發展,傾注了黨中央、國務院的熱情關懷和期望。尤其是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建筑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為建筑業改革作出頂層設計,打造“中國建造”品牌,全行業轉型升級有了根本遵循。建筑業改革步履鏗鏘,邁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支柱產業作用進一步發揮。
先導優勢增加,帶動關聯行業發展。十年間,建筑業規模持續擴大、結構日趨優化、技術顯著提高、實力明顯提升。一方面,作為基礎產業、先導產業,建筑業產值規模屢創新高,10年間全國建筑業企業完成總產值年均增長8.8%,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始終保持在6.85%以上;另一方面,發揮關聯性、帶動性較強和輻射影響力較大的優勢,帶動鋼鐵、水泥、電梯、房地產、交通基礎設施和市政基礎設施等50多個行業發展,對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越來越明顯。
發展基礎夯實,筑牢穩增長“壓艙石”。十年間,建筑業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發揮著“主力軍”的作用,傳統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迎來爆發期,建筑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起到了“壓艙石”的作用。2021年,建筑業總產值創歷史新高29.3萬億元,是2012年的2.14倍;建筑業增加值80138億元,是2012年的2.26倍;2020年,建筑業企業繳納稅金總額6968.83億元,比2012年增長58.8%。
富民效應釋放,守住穩就業“基本盤”。十年間,行業就業人數持續增長。2021年,建筑業從業人數5282.94萬人,較2012年增加1015.7萬人;建筑業從業人員占全國就業人員的比重達7.1%,較2012年提高了1.5個百分點,成為吸納就業的“蓄水池”。
一個個工程項目的奠基,寄托著百姓建設美好家園的期待;一個個精品工程的矗立,銘刻著建筑業創新發展歷程。新時代,“中國建造”肩負著新使命,正在黨和國家繪就的宏偉藍圖上,書寫更加精彩的時代華章。
創新驅動 “中國建造”金色品牌越擦越亮
2018年10月23日,伶仃洋上,煙波浩渺,“中國名片”“世界橋梁建設史上的巔峰之作”——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一橋飛架,天塹變通途。
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大橋管理施工人員代表時強調:你們參與了大橋的設計、建設、運維,發揮聰明才智,克服了許多世界級難題,集成了世界上最先進的管理技術和經驗,保質保量完成了任務,我為你們的成就感到自豪。他指出,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創下多項世界之最,非常了不起,體現了一個國家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奮斗精神,體現了我國綜合國力、自主創新能力,體現了勇創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氣。這是一座圓夢橋、同心橋、自信橋、復興橋。
“非常了不起”的贊譽,是對港珠澳大橋建設克服世界級難題、創下世界之最的肯定。其背后,則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建筑業貫徹新發展理念,持續創新、矢志轉型,打造“中國建造”升級版的鍥而不舍、孜孜以求。
“自上而下”改革見實效,高質量發展圖景顯現。以《意見》為指導,建筑業系統性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推進,標準體系日趨完善,引領性作用不斷顯現;統一開放市場逐步形成,承包履約管理持續加強,工程價款結算進一步規范,建筑市場環境持續優化;建立健全農民工權益保障機制,產業工人隊伍建設速度加快,從業人員素質不斷提高;開展工程質量專項治理行動,工程建設質量全面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進一步增強;工程總承包加快落地,全過程工程咨詢掀起熱潮,工程建設組織模式持續完善;“走出去”發展成果卓著,“基建狂魔”享譽全球;建筑產業現代化發展水平持續提升,行業邁上高質量發展新路。
發展方式轉變,內涵集約式發展新路開啟。十年間,建筑業大力發展以綠色化、工業化、數字化為代表的新型建造方式,推動“中國建造”優化升級。自2016年以來,以裝配式建筑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業化穩步推進;截至2022年上半年,我國新建綠色建筑占比超90%;一批自主創新軟件崛起,裝備水平不斷提高,建筑業從傳統作坊時代跨入建筑工業化時代,正在向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的新時代邁進。
創新驅動取得新進展,轉型升級迎來新局面。黨的十八大以來,建筑業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技術創新引領傳統建筑業轉型升級,打通了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的發展通道。以國產盾構機為代表,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居國際先進水平的建筑施工設備成為“大國重器”;以上海中心大廈為代表,一系列采用世界最先進技術建設的工程項目成為新地標,彰顯了“中國建造”的實力。
建筑業氣象萬千,映照出“大國崛起”的時代風華。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途中,建筑業將繼續“勇創世界一流”,以更加“了不起”的成就,持續擦亮“中國建造”品牌。
穩固實體 “建造強國”之路步伐穩健
實體興,國家強。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實體經濟發展。他強調:“要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筑牢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堅實基礎。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
作為實體經濟主體之一,建筑業的高質量發展,對于加快完善現代化經濟體系至關重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住房和城鄉建設領域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囑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加快轉型升級,推動建筑業提質增效,從“建造大國”邁向“建造強國”的步伐穩健有力。
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持續推進,各地全流程審批事項壓減近30%,全流程審批時間壓減至120個工作日以內,審批“一張藍圖”“一個窗口”“一張表單”“一套機制”成為常態。截至2022年6月底,全國有施工活動的建筑業企業近13萬家,較2012年年初增加5.9萬余家。
主體活力進一步激發。資質改革全面落地,593項建設工程企業資質類別和等級壓減至245項,壓減幅度59%,建筑工程、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總承包一級資質全面實行告知承諾制審批。2021年末,全國建筑業企業資產總計達到31.0萬億元,比2012年增長1.77倍,2013~2021年年均增長12.0%。2021年,建筑業企業簽訂合同額65.7萬億元,是2012年的2.66倍,2013~2021年年均增長11.5%。
市場環境持續向好。“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機制不斷健全,信用體系進一步完善,招標投標法規制度進一步健全,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
一子定,滿盤活力涌動;一隅亮,全局光彩煥發。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型城鎮化建設加快推進,建筑大軍完成了一系列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基礎建設工程,確保了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快速推進、交通路網建設繼續提速、信息和能源等設施建設邁上更高臺階,改變了城鄉面貌,極大地改善了百姓住房、出行、通信等條件。
黨的十八大以來,建筑業著力開展城市地上地下設施、海綿城市建設,積極推進棚戶區改造、城鄉園林綠化和農村基礎設施、衛生設施建設,助力美麗中國建設,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住房建設規模躍上新臺階。2021年,全國建筑業企業房屋施工面積157.55億平方米,比2012年增長59.7%;2013~2021年,全國累計竣工住宅面積246.95億平方米,人民群眾居住條件顯著改善,百姓幸福感、獲得感進一步增強。
創新發展風正勁,千帆競發勢如虹。非凡十年,建筑業活力四射,展現出勃勃生機。一項項看得見、摸得著的成就,折射出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詮釋了工程建設領域“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彰顯了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中國建造”必將交出更為精彩的答卷。
來源:中國建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