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我們黨走過百年風雨,從最初只有50多名黨員發展成為今天擁有9514.8萬名黨員的世界最大執政黨,其關鍵一招在于始終延續廣納人才、尊重人才、團結人才的優良傳統,奠定了堅實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新時代的共產黨人更應對照現實從黨史中汲取經驗,結合實際工作深度推進人才工作,為我國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注入新動能。
海納百川,善迎八方賢士。“國勢強弱,系乎人才”,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決定了人才問題從建黨之初就是事業發展關鍵一環。“延安的城門成天開著,成天有從各個方向走過來的青年,背著行李燃燒著希望,走進這城門……”詩人何其芳筆下知識分子如潮水般涌動的奇觀正是共產黨重視人才的生動寫照。延安時期黨中央制定了“來則歡迎,去則歡送,再來再歡迎”的“來去自由”人才政策,以“五湖四海、德才兼備、任人唯賢”的人才觀全方位吸引人才。“到延安去!”這個響貫云霄的口號激勵著無數熱血知識分子、青年學生沖破重重封鎖奔赴延安,加入革命隊伍,為抗戰發揮了人才“最大公約數”。新中國百廢待興之際,人才開發形式更加嚴峻,黨中央向海外人才拋出“橄欖枝”,鄧稼先、錢學森、郭永懷、程開甲、李四光、華羅庚等各領域才華橫溢的海外赤子義無反顧踏上歸途,鑄成我國科技發展的中流砥柱,在極度艱苦的條件中嘔心瀝血,為新中國各項事業崛起奠定雄厚基礎。不拒眾流,方為江海。踏入新時代,廣納人才依舊是實現經濟轉型升級的迫切需要,只有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地引才育才用才,將人才優勢轉化為科技、產業優勢,方可迎來人才事業蓬勃發展新的高峰。
黨管人才,方得人盡其才。“用一賢人而群賢畢至,相一良馬而萬馬奔騰”,一個悉心愛才敬才的政黨是繼往開來、與時偕行的政黨,一個誠心聚才用才的國家才是朝氣蓬勃、蒸蒸日上的國家。當前我國的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尤其需要人才引領,2003年,中央召開全國人才工作會議正式確立了“黨管人才”原則;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再次強調:“擇天下英才而用之,關鍵是要堅持黨管人才。”黨的力量來自組織,各地黨組織延續我們黨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優秀傳統,紛紛制定黨管人才實施意見,形成了“一把手抓第一資源”的鮮明導向。工作中不斷配強人才工作力量、注重政治引領吸納、強化督查考核,通過人才工作項目化管理、建立目標責任制、重大決策專家咨詢、人才工作述職評議等創新和探索,推動形成上下聯動、整體推進、統籌高效的工作合力,在尊重人才、發展人才、用活人才中充分發揮人才效能。
人才強國,奏響時代強音。“濟濟多士,乃成大業”,近年來,黨中央持續釋放強化人才工作信號,聚焦人才隊伍“高精尖缺”導向,為高層次人才開辟“綠色通道”、提高人才識別評價精準度、破除人才流動藩籬、開展清理“四唯”專項行動……不斷以政策引擎推動人才工作駛入高速發展軌道,讓廣大人才與經濟社會發展大潮互動交融、同頻共振。當前我國人才資源總量達1.75億人,創新能力和科研水平逐日領跑世界,華為5G技術領軍通訊領域,“雪龍2號”首航南極,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飛天,“中國天眼”FAST射電望遠鏡落成啟用,“天問一號”開啟火星探測,成功分離出世界首個新冠病毒毒株并完成基因組測序……新時代,我們打贏的科技攻堅戰、科技抗疫戰充分佐證著人才實力就是中國創新發展的強硬底氣,中國人才優勢正以排山倒海之勢、雷霆萬鈞之力澎湃世界。
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期待著更多與黨中央同呼吸共命運的人才大軍。要以黨的百年輝煌為基,鑒史察今,繼往開來,汲取我國人才事業繼續奮進的智慧和力量,砥礪各類人才求真務實、各展其長,奏好人才強國的壯美樂章。
(源自:共產黨員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