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關心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對技能人才工作謀篇布局,為技能人才的培養、使用、評價、激勵提供根本保證。相關部門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技能人才政策體系不斷完善。2017年,《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首次在中央層面對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進行謀劃和部署,為加快建設一支高素質的產業工人隊伍明確了“路線圖”“時間表”;2018年《關于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的意見》,第一次把提高技術工人待遇上升到黨和國家發展全局的重要位置,進一步增強技術工人的獲得感、自豪感、榮譽感,激發創新創造熱情。這兩項政策為提高技能人才技能水平、經濟待遇和社會地位提供了政策支持和頂層設計。
在此基礎上,近年來,國家圍繞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各個方面不斷發力,完善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政策體系的“四梁八柱”。在技能人才培養上,大力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技能中國行動”等,帶動技能人才隊伍梯次發展。在技能人才評價上,進一步加強高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貫通,推開高技能人才教育資歷提升和技術資歷認證限制的“玻璃門”;實施“新八級工”制度,增設特級技師、首席技師,拓展高技能人才職業發展通道;關注新業態,動態發布新職業,修訂職業分類大典,完善技能人才評價標準;健全職業技能競賽體系,廣泛深入開展職業技能競賽。在技能人才表彰上,不斷加大高技能人才表彰力度,健全高技能人才激勵機制,國家級榮譽適當向高技能人才傾斜,提高全社會對技能人才的認可認同。
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吸收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實踐中形成的經驗做法,并將其固化為制度規范。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技能人才工作的綱領性文件,《意見》的發布標志著我國技能人才隊伍建設“2+N+1”政策體系的基本建立,也標志著我國高技能人才“引育留用”機制基本完善,制度框架和政策框架頂層設計基本完成。
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無論是建設制造強國,還是突破技術障礙,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都需要進一步夯實高技能人才這一重要基石。截至2021年底,我國技能人才總量超過2億,其中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人,占比不到30%,技能人才占就業人員的比例約為26%,而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超過40%,高技能人才缺乏已經成為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阻礙。
培養一支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絕非一朝一夕之功。《意見》堅持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明確提出目標任務和具體舉措,到“十四五”時期末,技能人才占就業人員的比例在30%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達到三分之一,東部省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達到35%。在培養方面,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深化校企聯合培養,建立技能人才繼續教育制度并實施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行動;在使用方面,要建立高技能領軍人才“揭榜領題”制度,在薪酬分配上更加注重崗位價值、能力素質和業績貢獻,讓技能人才安心放心創新創業;在評價方面,落實“新八級工”制度,拓寬技能人才職業發展通道。這些舉措充分遵循了技能人才成長規律,在引育留用各個環節建立長效機制,促進技能人才隊伍壯。
就業是民生之本,就業結構性矛盾也是當前關注的焦點。要破解“就業難”和“招工難”并存的問題,急需培育大批技能人才特別是高技能人才。因此,加強職業教育和技工教育,培養、鍛造更多“能工巧匠”“大國工匠”迫在眉睫。一方面,要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推行工學一體化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充分發揮職業院校、行業企業在培養技能人才中的基礎性作用。另一方面,要建立技能人才繼續教育制度,廣泛開展職業技能大賽,實施重點幫扶地區職業技能提升工程等,多渠道提高青年、農民工和退役軍人等各類重點人群的就業技能。當培養出數量可觀的技能人才后,更多高技能人才才能從中脫穎而出,為各行業輸送知識型、復合型人才,為更多勞動者打開就業創業空間,推動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
(來源:工人日報)